在我的日常工作中,有一项是每个月为去世的离退休老同志发放抚恤金。一般我会先用红笔记录他们所属的院团、姓名、去世的日期、停发费用的月份,再用黑笔记录每人的抚恤金额,最后在工资系统里为他们录入抚恤金的数字。红字与黑字的交替成了生命的刻度,数字则是生者与逝者最后对话的符号。写下文字、敲击数据的动作虽然轻而无声,但它们实实在在地显示着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的信息。作为执行这项工作的人,我会静心、郑重地完成,做到数据核对准确无误。不仅因为职责所在,更是在表达对生命的慰问和送别。送别一个又一个灵魂完成了属于自身的人生之旅,然后归于浩瀚的宇宙,永寐于虚无。
生老病死是人类永远要面对的课题,里面包含了很多值得探寻的奥秘,它们引发的思考和情绪激发人们在物质世界发出不同行为,促成人们精神境界的改变或升华。做老干部工作经常需要面对人的衰老、疾病、死亡,这是一件很无奈又需勇敢面对的事情。而且对于正处于青年时期的我来说,发现不论生前拥有多少财富和头衔,都会静默离开的这个结局带来的冲击力是巨大的。当我认识到死亡是无法跨越的鸿沟,在小说《流浪地球》里,形容它是一堵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无限远,向右无限远的“墙”。这堵墙公平地绝世矗立在每个人面前,等待人们走完自己的路,和它相见。可是,人不能因为对于结局无能为力就自暴自弃,而是在接受事实后去实践出自己想要的生活,或是激情拼搏,或是平静享用,或是孜孜探寻,或是洒脱无争……

《刀锋》(图片来自网络)
我想,以消逝为明镜,品鉴生活的真谛应该就是对抗疑虑、无奈、痛苦和迷失的精神之钥吧。英国作家毛姆的代表作之一《刀锋》就以身临其境的形式,描写了一个年轻人探寻救赎之路的故事。从少女时代到为人妻、人母,这本书读了有五遍,岁月给予我的打磨和教诲让我逐渐理解了书里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不断赞许他的品质和行为。
主人公拉里以飞行员的身份参加一战,战友因救他而牺牲让他感受到生命的无常。“自己的伙伴,不到一个小时前还跟你有说有笑活力十足,如今却成为一具冰冷的遗体,一切都这么残酷,毫无意义可言。你不禁会想问自己,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还是只能可悲地任凭命运摆布。”他剖析自己内心的思考,同时也明确了自己体验生命的方向,没有顾及周围人对他的要求和限制,拒绝麻木过活和自欺欺人,他选择了静下心来阅读和学习,因为“再混乱的思绪也会变得清晰,能够自由自在地整理自己的想法,找到未来的方向”。
在小说里,拉里的友人、长辈、未婚妻都希望他能顺理成章地进入大学或是找一份收入可观的工作。他是参战的英雄,追求社会上的成功对他来说易如反掌。然而,他委婉地一一拒绝。在书中,当他向作者袒露心迹时的一句话触动了我:他想获得最真实的知识。
书中的时代背景是美国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上升期,人们都觉得应该投身于国家的发展,实现财富的积累。看到拉里反其道而行之,不禁与他探讨:他所寻求的知识是否实用。拉里的解释是:
“可能不实用,也可能很实用,但是非常有趣。你真的很难想象,读懂《奥德赛》的原文有多么令人兴奋,仿佛只要踮起脚尖,伸出手来,就能碰到天上的星星。”这些话说明他需要的是扩充自己心灵上的体验,因为这种体验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和信息壁垒的限制。真正的知识就像很多人用智慧在无垠的虚空中构建了很多美丽的宫殿和花园。你可以信步其中,或赞叹其精致美丽,或理解研究其构造的原理。唯一必要的入场券是沉下心来倾听和学习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所以,在拉里的未婚妻要求他放弃在欧洲学习,回美国成婚时,他说:“我现在还不能回去,毕竟才刚入门,面前有这么大片的精神文明沃土向我招手,我很想快点游历一番。”
作者和拉里探讨的第二层问题是: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什么?他的回答是“对于灵魂是否不死,身体的死亡是否是终点,这样的问题存在了几千年,就证明世人无法不去问,而且不得不继续探究下去。并不是没有人得到答案,答案比问题还多,而且不少人都找到了非常满意的答案”。几年之前读到他这段话时,我觉得他追求的答案过于宏大缥缈,已经触及人类知识的边际,和现实生活的需要更是南辕北辙。直到年岁渐长,阅历渐深才明白:找到了心中的答案,才能为自己找到精神的支撑,义无反顾地投身生活的洪流,专注地体验自己的生命。
在这本书中,更深一层的讨论是关于:讨生活和找自己的关系。人生在世不可能不为生计而奔波,每个人对生活都是按个人的喜好而规划。比如《刀锋》中的艾略特(拉里未婚妻的舅舅)喜欢结交上流社会,为人圆滑大方,一辈子流转于觥筹交错的酒会应酬;拉里的未婚妻伊莎贝尔,与拉里的选择相反,喜欢物质上的享受,更愿意做一个世俗意义上的体面贵妇。两个相爱的年轻人一个是为了找自己,另一个则是为了享乐,他们互相矛盾的选择导致了婚约的失效。于我而言,拉里在文中对于精神世界突围的语句更令人动容,他对伊莎贝尔说:“我真希望能让你了解,我给予你的生活有多么充实,也希望能让你体会精神生活有多么美妙,体验有多么丰富,没人可以设限,这样的生活才幸福。而唯一能跟它媲美的经历就是独自架着飞机在天空翱翔,越飞越高,四周无边无际,让人沉醉在无垠的空间里,这种感觉无与伦比,远远超越世俗的权力和荣誉。”他字里行间的自在、优雅和清明让人明白,在寻求物质到精神转化的路上,讨生活不再是挂在脖子上的枷锁,人类可以用知识和信念充实内心的体验,就像徜徉在银河之中,熠熠闪烁着求索的光。
在老龄化日益凸显的今天,书中叩问的论题对人们有着深刻的启示:感知内心的召唤,活出生命的密度,存续精神的火种。毛姆通过拉里的求道之旅,展现了对抗死亡焦虑的多种选择:在典籍中学习智慧,在体力劳动中锤炼心性,在帮助他人中实现超越。在法国电影《轮回》中,有这样一句偈语:“如何才能使一滴水不会干涸?让它流入大海。”这样蕴含东方哲学的话与《刀锋》中的思想不谋而合。拉里在形容自己获得灵魂升华时是这样说的:“好比沧海蒸发的一滴水,雨后坠进水池,流入溪中,进入江河,通过险峻的峡谷和广袤的平原,一路迂回曲折,受到岩石和枯木的阻碍终于抵达最初无边的大海。”我想拉里已经点燃了生命之雾中的明灯,看清事物的本质后,保持觉知地归于尘世,隐匿于平凡和清醒。
写到这里已是日暮时分,天色渐晚,弯月透着朦胧的银白悬于天际,伴着稀疏的星辰。这样的景色让我想起唐代诗人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中的诗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我的工作让我在青年时期就能接触到很多德高望重的老人家,每一次见面交谈都让我看到:当一个生命在人生的旅途阅尽千帆,所有的酸甜苦辣都沉淀在岁月中,留下一种洗尽铅华的美丽。而阅读让我能够打开眼界,看到作家们对于超越永远与无常、整体与部分、有限和无限的探讨,触及复杂的议题。让我能在寂静的办公室里体验精神的远途。那种获得感让人豁然开朗,心定神安。心灵深处的共鸣使人陶醉的当下,感受到宁静、快乐和踏实。往事在目,那些快乐和痛楚依然鲜明生动。此刻我明白拉里在文中说的:“一个又一个人生体验才能满足我的渴望、活力与好奇心。人们往往想在物质中寻找幸福,但幸福必须通过精神取得。”阅读帮助人们粉碎虚荣又矛盾的妄想,共享温暖又带着光亮的信念,《刀锋》对我最大的帮助就在于相信人生最大的满足在于精神的富足。
在这份工作中,我逐渐懂得阅历和阅读让人能在有限中触摸无限,文字和数字代表的诗意和理性交织填充了我的生活。当我经历的现实与文学作品的主题产生超越时空的共鸣,我感受到了生活的奇妙和精神的契合,那是一种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