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个人风采

选择字号:

愿评剧新蕾绽放光芒

2018-03-12    来源:

人物简介

王金章,1946年出生于天津,文化部勇进评剧团演员,国家一级演员。曾先后在山东灵县评剧团、天津塘沽评剧团工作。导演和主演的剧目主要有:《花为媒》《凤还巢》《牛郎织女》《清宫外史》《三凤求凰》《三拜花堂》《小借年》《江姐》《豆汁记》等,其中《江姐》荣获文化部优秀剧目奖。曾参加“中国名家艺术团”深入各地演出。1998年退休。


王金章常说一生中最大的幸事就是始终从事着他所热爱的评剧事业,他自己也为此而感到骄傲。演员离开了舞台就像是鱼儿离开了池塘,王金章舍弃不了那个朝思暮想的戏台,更无法忘记这舞台曾带给他的神奇。退休近20年间,他为了这个舞台继续发挥余热,他常常琢磨,该怎样留住年轻的观众?该怎么把热爱的评剧事业传承下去呢?

培养新生力量

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悠扬婉转的胡琴、铿锵有力的锣鼓、唱念坐打的功底,正是戏曲艺术的魅力所在。但是经历过大师辈出的鼎盛时代,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它不得不承受着少人关注的无奈。王金章教戏的时间也已不短,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评剧能够红红火火地传承下去。他说:“看着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孩子们,他们的成长就仿佛是我艺术生命的延续,我从他们身上能看到评剧发展的希望。”

天津历来是评剧发展的重要阵地,且王金章幼年曾在天津随婶母——京剧老艺人靳喜田学习戏曲,后又师从相声艺人周蛤蟆改学相声,当年天津评剧院的孔广山、张福堂、单宝峰、单少峰等多位戏曲名家对他的艺术成长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退休后王金章受邀到天津艺术职业学院教学,如今天津各评剧院团年轻一辈的骨干演员多是他的门生。“王老师既是一位严师,又像一位慈父,一招一式是那么的帅气洒脱,说戏细腻,一个动作经常要做十几遍甚至几十遍……”徒弟们说起这位王老师来,打心眼里信服。

2011年,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开办评剧表演专业,王金章又从天津回到北京执教,至今已有6个年头。他的学生中,有人已考取了知名院团,有人则准备继续深造考取大学。

王金章教学不计名利,常常是骑着一辆电动车便出发了。有一次王金章骑着电动车前往北戏教学,不慎摔断了左臂。为了能够继续自然地给学生做示范,他一直坚持没做手术,并努力进行恢复训练。家人一时心急劝阻他不要再干了,既然已经退休了就在家好好休养身体。可王金章不忍看着学生们孤立无助,身体刚刚恢复,他便又投入到了教学工作中。

除了各类演出和繁忙的教学工作,王金章还利用业余时间到河北廊坊开办了民间评剧班。在他的指导之下,评剧班的孩子们先后荣获“全国小梅花”金奖及银奖、“全国校园文化奖”“环渤海评剧大赛”一等奖等诸多奖项,他也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和先进典型。评剧班的孩子们通过不断的努力,大都考取了理想的专业学校,获得了更加系统学习戏剧的机会。

随着年龄的增长,王金章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将学生教好。为此,他给孩子们创造了更多的表演机会,帮助他们在戏曲的舞台上历练成长。如今,王金章每次演出时多以为学生做活示范为目的,带着孩子们观看,学生们的亲眼所见往往会比课堂上单纯的讲和做更加直观、更起效果。而且王金章还总为学生争取到表演机会,让他们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他始终坚信评剧的传承需要年轻力量,只有让年轻人喜爱评剧、懂得评剧,评剧才会焕发新的生命力。

电影《霸王别姬》中的段小楼和程蝶衣为学习可谓吃尽了苦头,严厉的师父让学徒都不寒而栗。但王金章对待自己的学生却犹如春天般的温暖,他见孩子们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经常下厨给他们做好吃的补充营养,有时候还会带孩子们下馆子。“等有一天我教不动了,他们可以凭自己的本事养家糊口,同时也能把这份事业继续进行下去。看着他们长大、长能耐,我这心里就满足了。”提到这些孩子,王金章的眼中充满了希望。


基层奔波教学

戏曲来源于民间,在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北京各远郊地区的文艺团体很多,但是这些团体专业程度不高,又受限于所处的地理位置,既渴望发展,却又苦于得不到优秀的资源。教授和推广评剧是王金章多年来努力的方向,而指导这些地方的评剧团体则慢慢地成为了他的重要任务。

近些年来在北京城六区以及平谷、密云、怀柔、房山等远郊区开展的戏曲活动中,我们都能见到王金章的身影。他不计报酬,义务为票房进行辅导,帮助组建民营院团,并受邀担当各类赛事的评委。有些远郊地区条件比较艰苦,王金章也不计较。民间团体的演员们基础较差,所以王金章不管是生行、旦行,还是男女身段,甚至唱腔都要一一进行指导。这十分考验一个老师的本领,一般人是做不来的,但王金章自小学习刻苦,基本功扎实且触类旁通,他实打实的本事也常常令戏迷朋友们啧啧称赞。

他帮助怀柔、平谷等地区创建评剧团,从台前到幕后,从业务支持到团队管理,他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且亲力亲为。后来他又在海淀区、西城区等文化馆、民营团体的邀请之下,直接参与当地演出或指导戏迷演出,取得了良好效果。在与戏迷交流时,王金章始终保持着严谨务实的态度,充分尊重戏迷,及时地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切实地帮助他们提升专业水平。2015年,王金章又开始参与中国戏曲学院与丰台区文化委员会合作开展的“戏曲进社区”活动,为其评剧票房进行专业的指导。

传承中的创作与创新

王金章一直牢记恩师的教诲,唱好戏、做好人。多年来,他不计报酬、默默耕耘、悉心创作,让不少传统的剧目得到了复活,他的高尚情操得到了梨园朋友们的尊敬。

戏曲指导之余,王金章为团队戏曲创作也提供了极大的支持。2016年,他受房山区文化委员会所托,参与到了由房山文化馆主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种“山梆子”的整理与拯救工程当中。他带着学生深入到大山,与山民们吃住在一起,并与他们共同加工整理了一部宣扬孝道的传统梆子戏——《鞭打芦花》。

此剧种只在房山地区流传,当地没有专业的演出团体,只能由没有表演基础的山民们组成演出队伍,且山区生活环境又相当简陋,这给排练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时间紧、任务重,王金章带领自己的学生合力指导大家表演,同时还要负责服装、化妆和道具。演出的服装是王金章在原有戏服基础上融入新的元素后带领大家手工制作的,化妆则是由他和学生一起完成的。几经辛苦,他们终于在规定时间内为当地的老百姓呈现出了一台精彩的演出。观众们被剧情所感染,纷纷垂泪,那阵阵掌声让王金章感到巨大的欣慰。通过这一出戏能够让这个剧种存活下去,真是没有白白辛苦,同时王金章也深感整理、拯救文化遗产的紧迫性。

除教学和参与社会服务外,作为导演的王金章还曾为中国评剧院导演过剧目《三凤求凰》,为天津评剧院导演过剧目《花为媒》《御河桥》和《刘伶醉酒》。2016年,天津评剧院再一次邀请他排演《马寡妇开店》,这是一部具有争议性的传统评剧剧目,新中国成立后曾一度被禁演。王金章坚持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排演过程中对剧本反复推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表现形式上本着健康、向上的原则,充分运用戏曲的传统手段并加以重新阐释,努力为观众呈现一个全新的、符合时代特点的《马寡妇开店》。在舞台布景方面,他采用出将入相的布局;在程式动作的运用上,他调动了如“花梆子”“当场换衣”“快速的艺术化的炒菜、做水、捅炉子、沏茶”等动作手法来表现人物、展开剧情;在道具使用上,则采用最传统的三桌六椅的设置,既干净又适合任何场合的演出,大象无形、化繁为简。为了吸引年轻观众的注意,在戏中他还将那些插科打诨的人物附上现代的语言。此剧演出后得到了观众的广泛肯定,取得了非常好的剧场效果。

退休后的近20年里,王金章将其专业知识倾囊相授,全力做好“传、帮、带”工作,为中国评剧院、天津戏校以及天津评剧院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青年演员。他常年奔走于津京冀沈参加各类演出活动,为院团不辞辛苦地排戏、演戏。王金章不遗余力地为评剧的发展和传播做贡献,他的心愿就是看到评剧新蕾能够绽放光芒。

上一篇:
下一篇:

 离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