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个人风采

选择字号:

刘振英:为传统艺术发光发热

2018-03-11    来源:

人物简介

刘振英,1947年生于河北省,任职于中国国家京剧院,国家二级演员,书法、篆刻艺术家。

著有《篆刻启蒙与技法》等书,制作了录像带《篆刻技法讲座(三讲)》于全国发行,并多次被中央电视台播放,后录制《篆刻技法讲座(六讲)》录像带及光盘于韩国发行,录制了《中国书法技法示范教程》系列教学片盒式带,在《篆刻》中担任主讲示范,由中国广播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于全国。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海淀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书画函授中心副教授、北京海淀老龄大学教授、海淀政协书画院艺术委员。2003年退休。

很多人认识刘振英是源于他的篆刻,他曾经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里专门做过篆刻方面的讲座,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多篆刻爱好者的关注,不少人都是看着刘振英的讲座,喜欢上了篆刻,学会了篆刻。而这位大名鼎鼎的篆刻艺术家,原本的身份却鲜为人知,他其实是一名京剧演员。

教书育人,传承国粹

几年前,已经退休在家的刘振英接到来自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系领导的电话,问他愿意不愿意教书,“愿意呀,当然愿意呀!”听到这个电话,刘振英丝毫没有犹豫就答应了对方。

能够教书、弘扬京剧艺术,是刘振英多年夙愿,每当他在家里看到电视上许多年轻的京剧演员或是爱好者演得不对时,心里就着急:“应该是那么演,不对呀,嗨,要是我教就好了!”刘振英觉得不是学生没学好,很多的时候是老师没教好。

就这样,刘振英开始了他新的角色,每周雷打不动地去中国戏曲学院给学生上课,至今已有三年。


为了能给学生上好一门课,在假期里他一个人要在家里备一个月的课,上课前,还是不放心,仍然要把教给学生的戏,自己再反复琢磨一遍,如果有老一辈艺术家留下来的音像资料,他还要仔细地观摩一遍,做到心中有数。

“我教给学生的就是原汁原味的东西,这才是传承。”在刘振英看来,教书育人,一定要先把最基础、最原始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能走样,也不要随意发挥,这是几代人总结出来的,如果要创新,等学成了,走出校门再创新也不晚。正是对于老一辈艺术家留下的东西的珍视,让他在教学时一丝不苟,每当在台下看到台上演出的学生哪里做得不对时,他就会瞪眼睛,因为他心里急,他希望他教出来的学生每个人都能把京剧艺术的真本事放在心里,今后去发扬光大。

教戏,不但赚不了多少钱,而且费心费力,比起篆刻、写字卖钱,要辛苦得多。但刘振英却不以为然,他觉得自己有这个责任也有这个义务,把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继续传承下去。“现在的诱惑太多了,这些孩子们还能踏踏实实来学戏,已经实属不易,我们要珍惜这些苗子。”只要能让戏曲发扬下去,有任何需要,刘振英都觉得自己义不容辞。

同时,为了让自己在艺术上的造诣更加精进,几年前,已经60多岁的刘振英拜刘曾复为师,学习脸谱的技艺。对于刘振英来讲,从刘曾复老师那里学到的不仅仅是技艺,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这些都让他大受裨益。同时,他也把这些门道在教戏的过程中渗透给学生、传递给学生,培养德艺双馨的戏曲接班人。

勤奋刻苦,艺不压身

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刘振英自幼对京剧艺术十分的痴迷,当要报考中国戏曲学校时,虽然还没被录取,刘振英已经开始有些抑制不住心里的高兴,那种满足感,已经让他觉得自己就是个京剧演员。

入校后不久,刘振英被分到了文武小花脸。学戏期间,他刻苦认真,因为其出众的基本功,毕业后他被选入了中国国家京剧院。

由于当时写档案的人一时疏忽,将刘振英的文武小花脸写成了“文武花脸”,只因一字之差,却让日后工作中的刘振英吃了不少“苦”。

本不属于小花脸的角色,在演出时也会叫刘振英去演。开始他还有些纳闷,怎么花脸的角色也让他来演?但既然要求了,他还是服从了安排。后来他才得知是因为那一字之差。虽然这段经历让他有点哭笑不得,不过这也让他的戏路更加宽广,在行里有了“刘全应”的称号,只因他为人好说话,只要哪里缺了角色都会想到他,他自然就成了救火队员。

艺不压身不仅体现在京剧舞台上,刘振英更是将戏外功发挥到了极致。无论是在篆刻、脸谱还是书法艺术上,都如他在京剧舞台上的表现一样,只要学,就一定下苦功,永远不满足于现状,刘振英深知学无止境的道理。

说到篆刻,刘振英就有说不完的话。在戏校学习的时候,上文化课时老师讲到篆刻,一下子就激发了他的兴趣。他在学校的地上捡了一块石头,用锥子试了试,就自己刻了一块印章,而当他拿给老师钮隽看时,没想到老师给出了赞许。这让年纪不大的刘振英信心大增,于是便开始琢磨买真正适合篆刻的石头来练习。为了不给家里增加负担,他干脆省下了回家坐车的钱用来买石头,这让小小年纪的他每次回家不得不步行4个小时。“当时年纪小,走在路上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每当回忆起这一段,刘振英从没有觉得辛苦,大概这就是内心的热爱吧。随着他篆刻水平的提高,在同学间也开始小有名气,同学开始自己主动买石头让刘振英来刻。刘振英也是来者不拒,他正愁没钱买石头呢,这样既练了手艺又帮助了同学,正好互补。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所刻的印章得到了业内专家的称赞,这让他有了要成为专业篆刻家的想法,也坚定了他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平时的刘振英还有个爱好,那就是画脸谱,由于长期大量的实践,加之他本身的热爱,他画的脸谱又快又好,活灵活现,很多同事都会让他帮着画,他也乐于给大家服务。正是因为有这个本事,有时候一场戏,他最多可以演三个角色,一个角色刚演完,马上下台卸妆,迅速地再勾脸,准备下一个角色。

京剧、书法、篆刻等,这些看似不相关的行业,在刘振英的眼里却是彼此相通的。就譬如书法里的“米字格”,一笔一划,在方寸间不能多也不能少,这就犹如在舞台上,动作要张弛有度,多了,戏就过了;少了,戏就缺了。对这些艺术门类内在关联的透彻理解,使得刘振英在艺术之路上找寻到了更多的乐趣。

发挥余热,乐享其中

正是因为有了这十八般武艺,刘振英在艺术的一方天地里游刃有余,而他却并没有止步于此,也并没有局限于自我满足中,而是将它们输送给整个社会,让更多的人受益。

刘振英除了生病期间,只要时间和身体允许,几乎每周不落地来到海淀区老龄大学为老年人上课。

班上的学生,最大的有80多岁,最小的也要40多岁,为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刘振英会在课堂上时不时地和大家开开玩笑,调节一下气氛。“很多老年人岁数大了,如果讲得太枯燥,讲着讲着就睡着了。”对于这些老年人,刘振英很有耐心,有时候,他刚讲完的内容一问大家,有的老人说:“没讲呀!”旁边便会有同学说:“刘老师刚讲了,你就忘了。”刘振英对这些“冤枉”也是一笑了之,继续认真地再教一遍。“谁都有岁数大的时候,记性不好是正常的。”课后,刘振英会为学生们批改作业,有的学生为了得到刘振英批改过的文字稿,还会争一争,这时刘振英还要出面负责调解。

“这个圈子并不大,很容易找到你。”退休后的刘振英还经常被各种业余剧团请去排戏。几年前,某医院业余京剧团把刘振英请来指导他们排演京剧《红灯记》,一排就是半年,每次去常常都是从早上8点多排练到晚上10点多。

面对这些业余爱好者,刘振英教起来一丝不苟,按照教专业学生一样的态度和要求,没有所谓的“区别对待”。有的人因为某个动作达不到标准,他就耐心地反复给演员做示范。为了排好戏,对一些指导上有难度的团员,刘振英甚至会单独找时间为个人“开小灶”,只为了能够把这出戏排好。

功夫不负苦心人,这部戏最后还得了奖。对于刘振英来说,得奖不得奖还在次要,大家能在传统的京剧氛围里乐享其中、乐在其中,就算是给他最好的奖励了。作为一名专业的京剧演员,他愿意多尽一份力,多承担些责任,让大家都喜爱京剧,把这份传统艺术发扬光大。

将心比心,热心公益

除了教书育人,刘振英还十分热衷于参加公益事业。汶川地震过后,刘振英参加过多场赈灾义卖的活动,将自己的书法作品拿出来进行拍卖或是捐赠,用于帮助灾区人民。

刘振英还曾参加过监狱慰问活动。在活动中,刘振英主动写字赠送给服刑人员,希望以此鼓励他们改造。

除此之外,刘振英还参加过绿色基金会组织的植树活动,等等。对于公益事业,刘振英可以说是来者不拒,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个性,让他还上过一次“当”。

某日有人打电话给刘振英,自称是做慈善事业的,希望刘振英能够捐书法。刘振英一听是做公益,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不久,对方便来到家里取画,并留下了凭条,说会再联系他,结果一去不返,事后才知道自己被骗了。不过,对于公益活动的热度,刘振英并没有减退,他相信好人还是大多数,公益事业总要有人去做。

刘振英觉得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过不少名师名家的指点,也得过同事的帮助。那时的人从不问名利,自然现在自己做的这些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别人的事,也是理所当然的,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只不过是做人的道理,将心比心。

上一篇:
下一篇:

 离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