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个人风采

选择字号:

冯福生:做一个有大爱的人

2018-06-04    来源:

做一个有大爱的人

个人简介_14



人物简介

冯福生,1942年生于北京,曾任原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员艺术中心主任。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北京朗诵研究会常务理事,文化部中华青少年文化艺术促进会艺术家委员会副主任,民政部中国老年艺术团艺术顾问,教育部中华颂行动专家委员、中华颂艺术团副团长等。曾参加几十部话剧的演出,40余部电视剧的拍摄。1999年退休。

20个世纪80年代初,一部人物传记影片《李清照》让很多人认识了赵明诚的饰演者冯福生。但对冯福生来说,他的主要阵地则是在话剧舞台上。几十年的艺术生涯,冯福生曾参演过多部话剧。舞台上的他,除了精湛的演技外,那富有磁性的嗓音和儒雅的气质,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辅导朗诵,甘当绿叶

如今的冯福生已经到了安享晚年的年龄,但他并没有让自己清闲下来,而是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了公益事业中去。对于公益的热爱,冯福生并不是退休后才开始的,还在剧院工作时,冯福生就经常代表剧院到学校去辅导演出,看到可爱的孩子认真地听他授课,冯福生找到了另一种成就感。

退休的十多年间,冯福生也会参与演出,但更多是去讲课,去辅导各个艺术团体。冯福生义务辅导天合朗诵艺术团已经有七年了。

七年如一日,每到周六,冯福生都会雷打不动地来到天合朗诵艺术团。这里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个人见到他,都亲切地称呼他冯老师,有的团员会自豪地给别人展示自己和冯老师同台演出的照片。

冯福生富有磁性的嗓音让很多人听了都会印象深刻,许多团员希望能拥有像冯老师一样的嗓音。冯福生则会鼓励那些先天条件不好的团员,只要将自己的特点利用好,劣势也可以变成优势,先天条件固然重要,但是后天的练习与巧用也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热情、坦诚,是冯福生给人的最初印象,冯福生会告诉别人,他的脾气并不好,有什么话想说就直说,但大家知道他的心是好的。

但在他所辅导的艺术团里,他说话却没有那么直接。排练时给团员们点评,他会给大家留有余地。“这是工作方法,对于那些已经进步的,则会提出他们的不足,这样对方相对容易承受。”

艺术创造需要在一种舒适、自信的环境中,这样更容易进步,有包袱或是紧张,就拿不出像样的表演。因此,对于团员的批评,他常常会以玩笑的形式表达出来,看似嘻嘻哈哈,实则指出了对方问题所在,但又不伤面子,团里人都管他叫老顽童。

“我不是严肃的人,但是一个认真的人。”这是冯福生的自我评价,但有一种情况,他会很较真。团里的团员组织上相对松散,有的团员因为自身的原因,影响到整个团的演出效果,对此冯福生会毫不留情予以批评。

艺术团里的团员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演出中,当看到站在台上的团员们即将朗诵完,冯福生的眼睛也渐渐湿润起来。他的感动不仅仅来源于诗句的意境,还有对于这些老人认真可爱的精神的佩服。

“我也是75岁的人了,就我现在的身体,让我站在台上一个多小时,真的是很困难。”在给团员的排练过程中,为了增加效果和表现力,需要一些特殊的动作。可是面对这些70多岁的老人,冯福生很是为难,他尽量取舍适中,既要照顾演出效果,同样也需要考虑到团员们的身体情况。

在排练节目时,艺术团里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在冯福生面前往往都变成了“小朋友”,希望他们的表现能得到冯老师的肯定。只要不是排练,闲聊时的冯福生更像是一个老朋友,而喜爱交朋友,也是冯福生的一大特点。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是艾青的诗《我爱这土地》的最后两句。每当朗诵到这里,冯福生都会难以抑制自己的泪水,是诗句触动了他,同样,他也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在朗诵,为了艺术倾注了自己的所有。对他来说,朗诵是生命的吟唱。

“他们快乐,我也快乐,就是这么简单,没有那么多的大道理,就是开心。”很多人都不相信这样一个老艺术家在朗诵艺术团这么多年从没有拿过一分钱,就这样甘心地做奉献。但对于冯福生而言,一点也不难理解,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别人快乐,也让自己快乐,觉得自己还能为社会做贡献,这对他而言就是满足,就是收获。

“尊敬的冯老师,我想对您说,遇见您真是幸运的事,是您为我们打开梦想之门,使平凡的生活插上艺术的翅膀……”这是天合朗诵艺术团的团员为冯福生写的一首诗,在他们的眼中,这位让人尊敬的老艺术家,无论是因为身体的伤痛,还是发烧生病,从没有耽误大家上课。很多人来到这里,是因为兴趣,而冯老师则是热爱,一个老人对于他一生所追求的艺术的热爱,他希望这份爱的余热还能温暖更多的人。

2舞台上的冯福生



观众是最好的朋友

话剧院有着良好的风气,一部戏谁上、谁不上,是根据剧情需要、个人的能力表现,而不是按资排辈,这让当时年纪尚轻的冯福生备受鼓舞。健康的环境,让冯福生懂得珍惜,在业务上也开始倍加努力。

冯福生主演的话剧《红鼻子》让他至今仍然津津乐道。不仅仅因为这部戏让他演得过瘾,更是因为剧中的角色小丑,让他感受到某种震撼。有人可以抛开一切,去马戏团当小丑,只为给大家带来欢乐。

冯福生也曾参演过多部著名的影视作品,譬如当年火遍全国的《便衣警察》。冯福生坦言,电视荧屏确实容易让更多的人认识你,影响力也不是话剧能够比的,但是他始终无法放下他所钟爱的话剧舞台。“在舞台上,演员和观众是可以互动的,你演得好不好,立刻可以通过台下的反应感受到,但是荧屏上要等到播映后才会知道大家的感受。”显然舞台的感觉对于冯福生而言更加重要。

针对目前市场上少部分演员因为一部戏火了,便会目空一切。对此,冯福生也有自己的看法。

“我们演出、准备节目,为了什么,是为了观众。”他觉得,“不管演什么,心里首先要想到观众,观众就像是一面镜子,是你的朋友,是观众帮助了你成长,不能忘根,没有观众,就没有你。”

冯福生曾在话剧《天使来到巴比伦》里饰演一名老乞丐,他自称是丑老怪。这个上下几千岁的老乞丐要与虚伪的国王做斗争。整部戏十分费嗓子,甚至是毁嗓子,老乞丐的台词需要憋着嗓子用哑嗓来表现,演几场必须休息。即便如此,冯福生依然觉得很值,因为观众只要喜欢看,对他而言,就够了。

不光要有爱,还要有大爱

“今天早上一出门,看到两辆共享自行车被人为破坏了,太自私,让人痛心!如果社会的道德标准出了问题,每个人都将是受害者。”冯福生不仅关心自己的艺术领域,对于社会上的各种现象,这位退休的老同志同样时刻关注着。他觉得,每个人只要做一点点工作,这个社会的风气就会渐渐好起来,受益的则将是每一个人。

“《红鼻子》里的那个小丑不光有爱,而且是有大爱的,我喜欢这样的作品。”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冯福生在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他所扮演的每一个角色,同时,他所扮演的角色也在影响着他的人生。有一幅名画让冯福生印象深刻,画布里的场景在是一个剧场,观众已经走了,只有一个小丑在舞台的幕里,累得浑身是汗,躺在那里休息,再没有人理他。这就是小丑,他给别人带来快乐,自己却承受痛苦。他希望自己也能像小丑一样,把欢乐带给别人,哪怕自己受再多的委屈。

几年前在一次影视剧的拍摄中,因为意外而导致腰部及腿部受伤,走路上楼会有诸多不便。即便如此,冯福生依旧没有停下他的脚步,在他所热爱的事业上继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作为热心公益的资深艺术家,冯福生常常会接到各种邀请,参加各种朗诵比赛、当嘉宾或是评委,有的已经一连参加十几届。“我是心甘情愿的,就是高兴,这个和给多少钱没关系,自己还能为社会做贡献,而且做的还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冯福生的爱人同样是文艺工作者,对于冯福生退休后安排繁忙的日程,既理解又支持。

3舞台上的冯福生(左)



晚上休息时,冯福生最爱看电视,常常能看上两三个小时,尤其是和诗词、戏曲有关的节目。“那么多年轻人,喜欢我们的艺术,中国的戏曲,流传下来的民间艺术、典故……”每当看到这样的场景,冯福生会感到格外的欣慰。

不愿意贪图安乐,希望给别人带来欢乐,哪怕被不解、被嘲笑,只要在自己喜欢的舞台上,怎样都愿意。这是冯福生的人生态度。他就是这样一位艺术家,一位甘于奉献、乐于奉献的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离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