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个人风采

选择字号:

于黛琴:为中日文化架起彩虹桥

2018-05-21    来源:

为中日文化架起彩虹桥

人物简介

于黛琴,1931年生于大连市。原中国青年艺术剧院艺术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演员。曾任日本艺术研究会理事,曾获全国文艺汇演表演一等奖。

从艺50多年,曾主演舞台剧《降龙伏虎》《结婚》《撩开你的面纱》等20多部作品。影视方面,曾主演电影《草原上的人们》《金匾背后》《十三陵畅想曲》以及电视剧《生存之民工》《冬至》等。曾担任《清凉寺的钟声》的副导演和剧本翻译,中日合拍大型电视剧《别了,李香兰》的中方导演及剧本翻译。1991年离休。

于黛琴是我国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位翻译家。她不但活跃于中国的戏剧舞台,在日本,她同样是一位知名的戏剧人。

发挥专长

1991年离休后的于黛琴常常会接到各种演出的邀请,参加了不少影视剧的拍摄。而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她的儿子管虎。

管虎是国内著名导演,他拍的不少电影为观众所熟悉。但说起这个儿子,于黛琴难免有些“抱怨”:“平时想不起老妈,拍戏资金紧张了,就想起我了!”这时于黛琴往往会被儿子叫去帮着拍戏,因为让老妈拍戏,不但演得好,而且可以节省剧组开支。于黛琴拍儿子的戏从不要钱,但这并不影响老人家对于艺术创作的认真执著,不管儿子交给什么样的角色,哪怕是很小的角色,她也会认真揣摩——背台词、分析台词、找人物关系、找感觉。不但如此,于黛琴在儿子的剧组见到管虎,不叫儿子,而是叫管导,因为她不想给儿子压力,更不想给周围工作人员压力,只是希望别人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的演员,而不是导演的妈妈。记得有一次,于黛琴拍完戏,在一旁的管虎感叹道:“妈,您演得真好!”极少夸人的管虎,这句赞扬,让当妈妈的于黛琴心里有着说不出的高兴。

2于黛琴照片



除了演出,于黛琴还会接到不少授课讲座的邀请。多年前,河北省某地有一个艺术学校,里面很多的孩子都是农民工子弟,学校希望能够请于黛琴到那里给孩子们上课。于黛琴知道后,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下来,而且完全是义务的。她每周去一次,坚持了一年。在那里教孩子们学台词、学表演。于黛琴希望尽自己所能教给这些孩子一技之长。

于黛琴懂表演、会日语,她觉得能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来,是一件让人愉快的事情。这使得她一刻也停不下来,好像总是有事情需要她去做。

苦中有乐,不辍学习

于黛琴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艺术天分,上学时她就是班里活跃的文艺分子,唱歌、表演样样精通,她不但歌唱得好,而且还能带着周围的孩子们编舞。她那时便立下志愿——“此生无大志,愿为钢琴奋斗”。

明确的志向加上于黛琴出色的艺术天分,让她顺利走上了艺术道路。但是这条道路并非都是坦途,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后,于黛琴感悟良多,她始终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与工作。

在那段特殊的岁月里,于黛琴曾分配到部队去喂猪、养鸭子,别看这是些脏活累活,在于黛琴的手里却成了一门手艺。她向有经验的老饲养员请教学习,自己又善于观察、琢磨,因此不但猪喂得好,鸭子也被她养得天天下蛋。圈里的马生病了,她还负责给马打针。到了最后,她和朝夕相处的猪竟培养出了“感情”,她觉得猪并不脏,反倒是很可爱,而她最怕的就是看到杀猪的那一天。

艰苦的生活中,于黛琴并没有消极,也没有荒废自己,而是抓紧利用空余的时间重新补习日语。于黛琴1931年出生于大连,那时的大连有许多的日本人,在学校里老师是要教日文的,所以自小于黛琴就有着良好的日语基础。

那时,她的想法很简单,一来可以打发时间,二来觉得如果把日语丢了,多少有些可惜。可她怎么也未曾想到,就是这个不经意,她的日语水准大大提升,并在未来让她成为了中日文化交流的一个桥梁。

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

7于黛琴 著:中日现当代戏剧交流史


离休多年的于黛琴依旧在从事中日文化交流的工作。不久前刚刚出版的《中日现当代戏剧交流史》是于黛琴多年来心血的结晶,她历时数年收集各种相关资料,才将这本书写完。她在书中写道:“中日戏剧交流史已经延续了上千年历史,在中日戏剧交流的友谊桥梁中,若能有我一块砖或一块石头,我将感到非常的荣幸。”在书中,她对于中日现当代戏剧的交流历史做了详实而具体的介绍,对于希望研究和了解这方面历史的人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说起于黛琴对于中日文化交流的起源,就不得不说一部话剧——《撩开你的面纱》。

在这部话剧中于黛琴扮演了一位日本妇女。从小和邻居家的日本小朋友一起玩耍的经历,让于黛琴对于日本人的生活习惯及举手投足的感觉可谓了如指掌,她演起日本女人来也拿捏得十分到位。不仅如此,她流利的日文表达更是为人物角色增加了可信性。就这样,于黛琴成功地塑造了这个日本女人的角色,并引起不小的反响。据说,那时日本驻中国的大使发布“命令”,要求全体馆员去观看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出的话剧《撩开你的面纱》,理由是剧中女演员于黛琴饰演的日本妇女,不仅说着一口地道的日语,且礼仪举止也生动到位,极具光彩。

数日后,一位日本记者在其国内报刊上发表剧评,称《撩开你的面纱》剧中的这名日本妇女,系中国戏剧舞台数十年来最为形神兼具的日本女性形象。正是因为这部戏,让于黛琴的名字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识,大家都知道了在中国的话剧院里还有这么一个人,既懂戏,又懂日文。

20世纪80年代初,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国内急需于黛琴这样的文化交流人才。1982年,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邀请于黛琴赴日考察,就这样,于黛琴开始了中日戏剧交流工作。

多年来,于黛琴参与接待了大量访华的日本戏剧团体,她担任口语、资料、剧本翻译以及剧场译配、撰文介绍等工作。一次,日本女演员在中国演出时,由于劳累忘了一段台词,于黛琴敏锐地发现后,及时给予纠正,保证了演出质量。

于黛琴不仅限于做文化交流,在中日两国的友好关系上,她也出过力。曾经有一个日本老兵在中国打仗时被一个中国人救了,回国多年后,这名老兵希望能再找到这名救命恩人,于是他通过朋友辗转联系到了于黛琴,希望她能够帮助他完成这个心愿。受到委托的于黛琴立刻发动自己的资源帮助这位日本老兵寻找恩人。经过多番努力,她终于帮助这位日本老兵找到了那位中国人,并亲自陪同日本老兵去山西与恩人相见。再次相见的二人都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相见后,激动得相拥而泣。世事更迭,岁月流过,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善良不会改变,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友好将是永恒的旋律。陪在一旁的于黛琴也很是感动,她在中日两国的友谊上,再次添了砖加了瓦。

老有所为

于黛琴平时的爱好就是弹琴、看书、读诗。几年前,于黛琴在小区里和大家一起练功,她觉得老年人不应只练功,也应多一些精神生活,于是她就把想法告诉了一些老年人,经过大家同意,建立了红梅诗歌队。她带领大家进行朗诵表演,每周活动一次,她希望每个队员都能一个月背诵一首诗。

刚开始的活动,因为大家都是业余的,曾闹出过不少笑话。在演出时,有的人没有轮到她朗诵,由于紧张提前念了自己的台词,这让坐在台下的于黛琴哭笑不得。经过于黛琴的指导,队员们长期磨合,现在这支诗歌队不但队伍壮大了,而且还有了自己的演出。她们常常到养老院为老人们演出,演出效果很好,活跃了气氛,更丰富了老人的生活,受到了养老院的热烈好评。

诗歌队里也有队员家属持反对态度的,觉得太耽误时间。但当见到自己老伴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朗诵,不但精神状态提升了,气质举止也讲究起来,于是都由反对变支持,还有自告奋勇担当诗歌队照相任务的。

自从跟着于黛琴练起诗歌,队员们的精神面貌有了明显的变化,说话也响亮了。于黛琴将其称之为精神养生。多读一读古诗词,可以提高人的文化修养,修炼内功,改变外在。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每逢过年,于黛琴不是在家陪伴家人,而是随团去监狱慰问服刑人员,给他们送去问候和温暖。她觉得,这个时候,他们是更需要陪伴的人。大年三十,于黛琴随团去监狱跟服刑人员一起包饺子,还会给服刑人员做知识竞赛。她看着那么多年轻的孩子走进了监狱,感到十分痛心,她觉得,少年强才能国家强,通过这样的活动,要让这些孩子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让他们积极改造,早日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不久前的9月18日,于黛琴组织周围的一些朋友一起为“九一八”事变纪念默哀。这对于这位历经沧桑的老人来说,这一天是不能够忘记的,在她的人生中,见证过太多的历史,作为一个中国人,她觉得自己有义务也有使命让大家铭记这段历史。

乐观开朗、坦率真诚的于黛琴,从不在乎自身的荣誉,她从不为自己主动争取名利。经过多次人生大的起伏,在这位老人家眼里,更多的是从容和坚定,她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还可以再为国家多做点事情。

上一篇:
下一篇:

 离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