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个人风采

选择字号:

周星华:甘做寻根探路人

2018-01-15    来源:我是文艺兵



周星华:甘做寻根探路人

周星华,男,1925年出生于山西临汾。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至1945年在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宣传队工作,后随部队到延安,1945年任鲁迅文艺学院戏剧系副主任,1952年与人艺歌舞团合并任副团长,1953年为中央戏剧学院导训班学员,1957年先后在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歌剧舞剧院任导演、领导小组成员。1985年离休。

1925年出生于山西省临汾县,3岁随家到太原。7岁开始念书,到12岁考入临汾中学。上学期间,家庭对我的教育影响远远比不上学校。那时还幻想着自己要努力学习,进入高等学府,做一个像爱迪生那样的不平凡的人。

少小离家从军行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鬼子侵犯华北,12岁的我,凭着朴素的感情,认定了驻扎在邻村的八路军是好人的队伍。我对招募新兵的干部说:“我想当八路去打日本鬼子。”部队上的干部说:“孩子!你还没有枪高,先回家去吧。”我说:“我是学生,我会演讲,宣传抗日!”就是凭着这股韧劲和执著,我被招进了八路军总部炮兵宣传队“怒吼剧社”。

在一次训练行军的演练中,情况突变,部队首长宣布:几个小时前,日本鬼子占了临汾县城!我们全哭了。但毕竟已经是军人了,我们擦干眼泪,高唱着“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打回老家去”,迅速向延安方向转移。初冬时节,夜过黄河天险,同志们在冰面上用寺庙门板搭起“冰桥”。炮兵团的辎重、牲口一步一滑地走过冰面。冰桥下面,是汹涌咆哮的浊流,翻着白色的雾气,我们一群刚穿上军服的“小八路”,手拉手,小心翼翼地踏过冰面,不停地赶路,脚板上的血泡起了再挑破,实在走不动了,就被优待揪着马尾巴爬山。幼小的孩子,也像军人一样,在敌机的狂轰乱炸下,领着老乡,赶着毛驴,冒着敌机的低空扫射,执行着坚壁清野、运送粮食的任务。在太行山下,我亲历了百团大战,经历了粉碎日寇“大扫荡”的群众战争。战争的残酷,“三光”的惨烈,使年幼的我通过了生与死的考验

在延安,我还经历了著名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那时随部队一起,天还没有亮,就扛着陕北的大橛头上山,爬上没有人烟的荒山野岭。特别怕碰上难缠的老树根和人头草,每个战士都拼尽了浑身力气,血泡从脚板上搬到手掌上,晚上只能窝在土洞里睡个囫囵觉。边区大生产获得了丰硕的回报,而我也在艰苦的磨砺中得到了成长。

1943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不久,我就在鲁艺大操场,直接聆听了毛主席的讲话。现在我还在埋怨自己的幼稚,当时怎么听不懂湖南话?当时怎么那么好奇只想知道毛主席穿的是皮鞋还是草鞋?其实,对于一个来自太行山脚下的娃娃兵,没有什么可责备的。好在后来经过战友间的讨论,我还是明白了毛主席要求文艺队伍的“走出小鲁艺,投身大鲁艺”“到火热的生活中去”“生活才是文艺创作的源泉”等至理名言。

组织培养是我成长的重要阶梯,1941年到部队艺术学校,在大型历史剧《太平天国》中,我饰演南王冯云山。1945年到鲁艺学习,1953年又被送到中央戏剧学院由前苏联专家列斯里执教的导训班。在进修中我写了歌剧名著《叶夫根尼·奥涅金》的导演计划,被吕骥院长借调到中央音乐学院协助专家教学,并排练了主要片段。我热爱学习,抓住每次机会,如饥似渴地吸吮着欧洲歌剧新的知识。就这样我一步一步踏进了歌剧艺术的神圣殿堂。

新歌剧开创之旅

我和一批“老歌剧”,从延安经张家口转赴东北开辟新区。我开始只是鲁艺教师秘书处的一位生活干事,由于是部队出身,便派我打前站、号房子,兼照顾一批老同志的娃娃,至今我还记得那些孩子的小名。在哈尔滨,要排《白毛女》,领导看我最年轻,嗓子不错,就让我来演大春,谁想《白毛女》一气儿竟演了两个多月。接着我又在劫夫作曲的歌剧《星星之火》中担任副导演,还兼演了抗联地下工作者杨禹民。该剧的主题歌《革命人永远年轻》,被几代人传唱至今。

我也曾参与了很多少数民族歌剧,如维吾尔族的《阿依古丽》、蒙族的《嘎达梅林》、彝族的《阿诗玛》、白族的《望夫云》、壮族的《韦拔群》等。为此,我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也和作曲家郑律成、刘炽、陈紫、杜宇、石夫等建立起深厚的合作情谊。

我把每一次机会都当作是“遵事业之命”去完成的一次探索、一次实践。作为一位新歌剧的开创者,探索的就是如何让外来的歌剧艺术和中国的戏曲艺术传统,经过继承、吸收、融合、嬗变,在中国生根,使之成为民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说白了就是寻根探路,寻民族歌剧之根,探民族歌剧之路。一生的艺术实践,造就了我,也为新兴的中国歌剧事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指导歌剧《窦娥冤》是我艺术生涯中一次难忘的实践。元代杂剧大作家关汉卿的《窦娥冤》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悲剧。侣朋改编、陈紫作曲的歌剧《窦娥冤》,是两位艺术大家的一部力作,堪称民族歌剧的经典,他们为这部作品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谨慎地把握着,使该剧尽可能保持着原有的浓墨重笔、荡气回肠的气势,委婉处不能失去感情张力,宣泄处不能有损艺术之美。关汉卿笔下的《感天动地窦娥冤》,最终以完整的歌剧形式搬上舞台。我十分尊重合作者,我知道只有合力,才能使作品大放异彩。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郭兰英主演,还聚集了一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更是锦上添花。陈紫浓郁感人的旋律,兰英深厚的戏曲造诣和独有的舞台魅力,更是《窦娥冤》成功的重要因素。剧中的窦娥就像是一束穿透凄风苦雨、浓云重雾的“皎洁的月光”,她的三誓三愿,正是表现这个无辜女子的清白与抗争的重要场景。兰英委婉高亢的唱段、后侧群众合唱的厚重渲染;漫天飞雪飘落,鲜血溅到刑场旗杆上的白练所创造的悲剧意境,汇合成连天的感情狂涛,起到了很好的感染效果。

《货郎和小姐》是一部表现爱情的轻喜剧歌剧。这里有个小插曲,一天,剧院院长卢肃悄悄来看我排戏。为了要扩展表演空间,我便让“货郎”走下舞台,穿行过观众席,从另一侧登上舞台。他叫卖于大街小巷之间,让卖布歌在席间萦绕回荡,院长笑着称赞我的“好点子”。以后演出,确实屡试不爽。这部歌剧靠着优美的旋律和李光羲等一批艺术家的魅力,风靡全国,连演数百场不衰。回忆起当年排练的情景,我们之间创作气氛融洽,相互尊重,我会给演员以表演空间,让他们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

1937年入伍,让我成了我军早期的文艺兵。在炮火纷飞的年代,文艺兵和普通战士却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一样身怀家国仇的热血战士,在党的领导下,找到了革命的方向。就我而言,从少年到青年的十多年时间,都是在军旅中度过的,不单磨练了我坚强的意志,更是引导我走向了艺术的道路,这是至今思来仍旧十分感恩的事情。


现在我老了,心态也趋于平静淡泊。但唯一火热的,是一颗文艺老兵的心。我知道,自己走过的路,已经超越了我12岁参军前的梦境,事业的成功,爱情的真谛,我体验过,我知足。我从没有放弃理想,一生都在追求,我尽力了,因此,我无怨无悔!

延伸阅读文工团沿革

八路军总部炮兵宣传队

1937年在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总部特务团炮兵连、八路军129师刚组建的山炮连,以及从汾阳、孝义抽调的四个连组成了八路军炮兵团,团址在今山西临汾。与此同时炮兵团宣传队组建成立,对外称“怒吼剧社”。此后炮兵团宣传队深入到临汾一带进行宣传发动,招收青年学生参军加入炮兵团。

1944年,根据中央军委命令,以八路军炮兵团为基础,在延安南泥湾成立了我军历史上第一所兵种院校——延安炮校,同时成立炮校宣传队,对外仍称“怒吼剧社”。抗战胜利后,延安炮校奉命挺进东北参加解放战争。1946年初在怒吼剧社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炮校文工团。1947年,东北民主联军成立炮兵司令部,与炮校首脑机关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炮校文工团同时也是炮兵文工团。1948年1月炮兵文工团改称东北野战军炮兵纵队文工团,辽沈战役结束后改称第四野战军特种兵文工团。

1951年3月,四野特种兵文工团、华北军政大学文工团、装甲兵文工团共同组成总政文工团。1953年,在总政文工团的基础上组建了总政歌舞团,原炮兵文工团的人员仍是主体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

 离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