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集电视连续剧《外交风云》刚刚播完,给我留下深刻而难忘的印象。我一般不太爱看电视剧,因为现在电视剧太多、太滥、太冗长,浪费时间。但是,好的,受启发的,我还是要看的,而且一集不落,比如,《外交风云》就是这样。
这部电视剧重现了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毛主席第二次会见尼克松的重大外交活动,时间跨度达27年之久。
1960年我进入外交学院学习外交知识,1965年正式从事外交、外语工作,所以,对凡涉及外交的工作和事件,一直都特别好奇、关心、关注。这部电视剧使我回忆起很多事,包括自己经历的一些事情。
难忘的万隆会议
1955年上半年,以周总理为团长的代表团就冒着生命危险访问了东南亚几个国家,并在印度尼西亚参加了第一次不由殖民主义主宰的万隆会议。这次会议有亚非29个国家和地区,340名代表与会。本着广交朋友,求同存异的精神,在会上周总理庄严地重申了1953年他跟印度代表团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引起强烈反应,影响极其巨大。长期以来,国与国相处,基本都本着这一原则,解决重大问题。
可是,为了访问东南亚这些国家,为了参加万隆会议,周总理和代表团成员是冒着生命危险去的。盘踞台湾的蒋介石集团,不甘心失败,千方百计进行破坏,实施暗杀,炸毁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总理因事改机,躲过一劫,可惜,代表团许多成员,包括外交部杰出的工作人员凌玥,却付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我本人也经历过类似的遭遇,那是后来的事。1997年,我常驻贝宁,从贝宁去津巴布韦开会,返程经过刚果首都布拉柴维尔,突然遇到战乱,总统、总理分裂,两派激战,飞机停飞。我们从机场进城住,要经过四五个道口,士兵们荷枪实弹,拦车子,翻箱倒柜,查护照,大声喊叫:“下来!站那边!”,气氛十分恐怖。一车人只有我一个黄皮肤,特别显眼,心想,这下完了!我生怕他们扣扳机。后来总算进了城,住进了旅馆,吃上了晚饭。旅馆由士兵持枪看守,一夜噼里啪啦,枪声炮声响个不停。使馆同志在电话中说,“我们过不来呀!全城戒严!你注意安全!”贝宁文化中心的同志联系不上我,更是着急。第二天,我早早地就起来,打听动静。突然发现旅馆门前停了一辆面包车,说是要去机场。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就钻了进去,又经过四五个岗哨,又是一遍遍地搜查、呵斥。我见一个据说是刚果的劳动部长,给士兵塞钱,“拿去喝咖啡!”最后我们终于到了机场,赶上一班飞往邻国多哥的飞机。“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我也跟着登了上去,到了多哥再打的回贝宁。同事们见我平安归来,才松了一口气,相互拥抱,庆祝我死里逃生。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在国际上处理重大事情,总是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不为一时一事丧失原则。英国1950年就承认我们,1954年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972年才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美国总统尼克松1972年访华,1973年两国互设联络处,1979年才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这都是因为英美抱着蒋介石集团不放。英美在台湾都有它们的大使馆,联合国还保留着蒋帮代表团,英国还霸占着我们的香港,美国在台湾还有军事基地…在这些重大原则问题没有谈妥前,我们是绝对不与这些帝国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
然而,对于那些愿意断绝与蒋帮联系,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如,以戴高乐为总统主张国家独立的法国,就顶着美国的压力于1964年1月27日与新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我们打开了通往西方的大门。本人有幸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法国常驻5年多,友好愉快,收获多多。1972年9月29日,我们又顺利地与日本实现了邦交正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