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焦点图 正能量

选择字号:

步丈边疆,心括华夏

2018-02-16    来源:正能量

http://192



人物简介

胡松华,1931年出生于北京,满族。新中国第一代歌唱家、词曲作家、声乐教育家、多民族文化学者、国家一级演员,获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终身艺术家”荣誉称号,获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获聘第十届全国文联荣誉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49年毕业于华北大学,历任中央民族歌舞团艺委会副主任、合唱队长;第四届至第九届的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至第九届的全国文代会代表;中国民族声乐学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全国政协书画社成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代表作有《森吉德玛》《赞歌》《丰收之歌》《努尔哈赤的骏马》《吉祥酒歌》等,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报请国家自筹资金摄制的感恩多民族母亲巨片《长歌万里情》,影响深广,反响热烈。2008年退休。

“当前有个新词叫‘公益’,其实这些事情我们从建国前就在做,现在也可以这么理解。”胡松华耄耋之年,依旧神采奕奕,才敏思明。他这一生奔走跋涉,沿着民族的文化与风貌,以脚步丈量边疆,循着山河的巍峨与辽远,在心中涵括华夏!胡老先生不呼不喝,无声却坚定地践行着公益的精神!

少年走塞外,岁月献边疆

“红色青春里的黄金记忆。”

胡松华是这样形容他年少时乃至以后许多年在边疆的“四同式”生活的。“四同式”指的是周恩来总理作出的深入民族地区的指示,意为和当地同胞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歌舞。周恩来总理在20世纪50年代初倡导组建了中央民族访问团,从中央各部门选调专家,又在其中安置“年轻体壮、一专多能”的文艺队员,组成精英团队到边疆访问、调研。当时年仅19岁的胡松华正是其中的一员。

少年意气最无双。胡松华随着访问团来到了美丽的云南,他由衷感到欢欣。在将近一年的边疆生活中,胡松华不仅在生活上、思想上得到了极大的磨砺与锻炼,更在与众多民族兄弟的相处中汲取了极其深广的艺术养分。然而,钟灵毓秀的云南只是一个开始,胡松华1952年到1954年深入西南;1955年跋涉天山南北丝绸之路;1956年又随陈毅元帅所率中央代表团翻越唐古拉山进藏……在那些年里,老团长曾这样形容过他们的生活:“北京的家是旅馆,车间和战壕在边疆。”

“广学古今中外法,扎根边疆葆元真”,胡松华每到一地都要深入其中掘取当地的艺术珍藏,提升与淬炼自我。他曾经向20多位专家级民族歌手拜师求艺,胡松华说,没有这些民族歌师和他们所传承的民族歌唱艺术的滋养,自己绝不会有今日的成就。

不少人以为胡松华是蒙古族,实际上他是满族人,可却能将“马背歌曲”的风格和气质诠释得无比到位。许多喜欢长调的音乐人都向胡松华请教,有什么捷径可以唱长调像他一样,胡松华说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如果想唱好“马背歌曲”必须要体验“马背上的感觉”,只靠在沙发上感觉是不行的。

5扎根辽东边疆



56个民族胡松华接触过48个,而这些淳朴可爱的同胞们对胡松华在艺术上的成长有着无可替代的影响。一个生在皇城根儿下的满族少年,在他意气风发的年少时代,唱着悠扬动听的民歌,远走塞外。他将繁华和安逸扔在脑后,将他的青葱岁月献给了祖国艰苦而美丽的边疆,献给了边疆的少数民族兄弟。

为国为族胞,且行且长歌

“称少数民族莫如称兄弟民族。”胡松华如是说。

胡老先生一生创作、改编和演唱的经典歌曲数不胜数,但最令人震撼与铭记的应当是他在20世纪90年代报请国家自筹资金摄制的感恩多民族母亲的巨片《长歌万里情》。

《长歌万里情》是一部以中华多民族之子的心声和歌声为经,以各民族大众的生活乡情为纬,以20世纪90年代的音响技术为工艺,用真山真水、真人真马、真歌真舞一片真情编织出来的艺术长卷。

早在1980年,胡松华和夫人张曼茹曾举办“胡松华张曼茹独唱独舞晚会”并摄制成电视片。胡松华演唱的多民族歌曲以及张曼茹曼妙的民族舞蹈,深得观众们的喜爱,特别是少数民族观众,他们纷纷写信寄送到电视台,表达了对胡松华夫妇的感谢,更显示出对民族歌舞的热爱。这些声音大大启发了胡松华夫妇,他们开始筹划着为民族同胞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于是,在谈及创作《长歌万里情》的目的时,胡老先生动情地说:“我就是为了答谢几十个民族母亲用生活和艺术的乳汁哺育我们,是她们用不争春的野花给我们铺设了走进艺术殿堂乃至走向世界的七色长毯。”长歌万里情,这情是极深且极真的母子情啊。

摄制《长歌万里情》时胡松华已年过花甲。当时的情况是缺少经费,拍摄路途艰险。谈及创作过程中的难处,胡松华说,团队里大家甚至都做好了“生死准备”。坠马、翻车、坠机……摆在每个人面前的甚至是性命之忧。但这一切的一切都没能阻拦胡松华与夫人张曼茹的脚步与决心。

没有经费,二老就自掏腰包,甚至变卖了北京鼓楼附近的父居四合院;人手不够,二老就亲身上阵,做导演、当制片、搞策划、想点子……《长歌万里情》中35%的作品都是胡松华自己的创作,面对艰苦的条件,难行的前路,团队里的所有人都不曾埋怨过!而鼓励胡松华他们踏难而行的却并不是荣誉或者利益,仅仅是一份简单、真挚的感恩答谢之情而已!

与其说《长歌万里情》是胡松华艺术成就中最为绚烂夺目的一颗明珠,倒不如说是他对所有少数民族的兄弟姐妹们全部深情真情的集成与表现。“壮行边疆十万里,高唱民族百首歌”“豪杰壮心,老骥万里”这样的壮举,更多的是为与族胞们的友谊献礼!

1《长歌万里情》中年逾花甲的胡松华和哈萨克族青年骑手们在一起

《长歌万里情》中年逾花甲的胡松华和哈萨克族青年骑手们在一起
从艺60多年来,胡松华说他一直在读着大学——读多民族综合艺术的大学、读世界歌唱艺术的大学、读边疆广阔生活的大学。

从2011年秋到2014年年底,已入耄耋之年的胡松华奋战三年多推出了《环抱大天地》专辑,其中含纳了60首多民族风格的歌曲,每一首歌中都讲述了一段动心的故事。他先后向蒙古族长调歌王哈扎布学习了古典牧歌的“诺呼啦”技艺,向彝族歌师白素珍学习过传统“海菜腔”唱艺,向西北“花儿王”朱仲禄学习过成套的回族“花儿”技艺,向维吾尔族歌师阿依木尼莎学习过古典“木卡姆”唱艺,向藏戏之王扎西顿珠等学习过“真固”技法的高难唱腔,向朝鲜族歌师金声民学习了古典与民间的特色唱艺,还向许多民族的歌师们学唱,难以计数。在《环抱大天地》特辑中有多首是怀念他的少数民族歌师的歌曲。

此间,老伴张曼茹不顾病体不便,70多岁高龄竟认真学起了电脑操作和视频剪辑技术,为高端剪辑提供协助。胡松华说《环抱大天地》是感恩他从艺60多年来40多个民族师友的哺育深情。

6拍摄《长歌万里情》时再探望当年“四同式”深入生活相识的老额吉(母亲)

拍摄《长歌万里情》时再探望当年“四同式”深入生活相识的老额吉(母亲)
高德治艺学,大美育俊杰

胡老先生扎根边疆、行走塞外纯是一种公益之行,但更能体现他公益精神的,应数他创立的胡松华多民族艺术研究室(科教学术单位)和免费培训多民族贫困弟子的“现代学馆”。

在知音好友的无私扶助下,胡松华通过到贫困边疆基层义务讲学中发现并全面免费培训一批有志气和灵气的兄弟民族种子学员,把自身多年“广学古今中外法,扎根边疆葆元真”的学术思想、艺术观点及独特技艺直传给学员们,使其能成为志向高远、技艺宽广,用歌声促进民族团结的后继人才。这些来自边疆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后代中,有藏族、蒙古族、彝族、佤族、纳西族、瑶族、回族、苗族,甚至有来自母系社会的摩梭人。胡松华张曼茹这对贤伉俪在教育培训他们艺术的同时,还为他们提供免费食宿,发给他们助学金、奖学金,还会针对他们的情况特殊补给学员与学员的家庭。夫妇俩以德治学、以美育人,为这些孩子投入了极大的心力,甚至于胡松华在他声音状态最佳的时期选择缩减外出演出的时间,只为了能以更好的状态教导这些“从零开始”的学生们。

皇天不负有心人。胡松华三年半的付出换来了一批成绩斐然、才华横溢的优秀多民族后继音乐人才。2003年12月10日,胡松华艺术研究室在广东省委的支持下,在广州举行了“雏雁飞鸣”学员毕业音乐会。这场音乐会极其成功,在社会与艺术界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教授,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郭淑珍教授等激动万分,对其盛赞不已。著名民族学家、社会学家、时年已94岁高龄的费孝通教授从医院发来贺电深情评赞道:“少数民族声乐事业是一项极富学术意义和社会意义的事业,它的深远意义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显现……”

2胡松华MV艺术片《环抱大天地》系列

胡松华MV艺术片《环抱大天地》系列
三艺献华夏,慷慨济国难

令人不敢置信的是,这位歌唱巨擘在书法与绘画方面的造诣更是不容小觑。胡松华的父亲是一位书画家兼中医,自小对他严加训教。胡松华先读私塾再读西学,且又长达13年正规习画艺于赵梦珠、徐凯、金毓远三位中西画师,因此其书画基础十分夯实。多年来,胡松华积极参与各种歌、书、画综合公益活动,将自己的书画特长和歌唱专业发挥在公益中。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除了单位组织的捐款捐物之外,胡松华还积极参加义唱、义画、义写赈捐活动,大家满怀敬意与爱意地将这称为“三艺齐献”。从南方冰雪灾害到青海玉树地震,胡松华劳心劳力,心怀家国。古稀之年,尚不惜此身,为素不相识的灾区人民奔走。更为难得的是,胡松华从未标榜自己的这些公益慈善之举,只是默默行善,而这才是真心做公益做慈善该有的样子。观其所绘制的《龙松挺立,玉树重光》一画,深受震撼。丈宣之上,有巍巍青松立地顶天,勃勃生机与昂扬意气扑面而来,只一眼便能感受到胡松华在其上寄托的对玉树人民的希望与矜悯。

201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胡松华挥毫作画,一幅题为《抗战英雄千古》《敌寇血债如山》(组画),另一幅题为《大刀劈敌,马踏群寇》,无论是在他的歌、书还是画中,都有着一股扎根大地的家国之魂和挺身而立、宁碎不折的刚强血气。

7胡松华夫妇与学生在一起

胡松华夫妇与学生在一起
德艺双馨。反复掂量,终究是这个词最适合胡松华这样的老艺术家。他这一生走过崎岖的山路,踏过广袤的草原,他一路且歌且行,唱的是梦想,唱的是奉献,唱的是族胞的笑与泪,唱的是华夏的喜与悲。当我们在今天谈到公益的时候,说的是公益活动、公益组织,关注的是社会上财务的流动与援助,可我们却总是忽略,有一种公益所奉献的不是物质,而是全部的人生,全部的时光。胡松华正是这样的人,他始终与族胞的命运紧密拴连,公益对于他来说并不是一项活动、一项事业那样简单,而是一条道路,一条他一生都行于其上的道路!这样的老艺术家,正是公益人生与德艺双馨的写照!

上一篇:
下一篇: